之江向南,山势渐深,愈发苍翠。自温州出发,驱车四小时,海拔逐渐抬升,便到了位于浙江省最南边的庆元县。
亚热带季风为这里带来年均 17℃的温润,194个雨日将空气化作天然加湿器,86%的森林覆盖率孕育着每立方米空气含7万个负氧离子的清新。当云南的野生菌还在山林沉睡,庆元人已用八百年的时光,将香菇从深山秘境的珍馐,变为日常餐桌上的滋味。
牛肝菌、灰树花、小花菇……在庆元,菌菇是春天的绝对主角。这片被誉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土地,用一朵褐色的小菌伞,撑起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半壁江山。香菇也因富含多糖而成为药食同源的代表。
01 好香菇是怎样炼成的?
从药用价值来说,成为一颗好香菇,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谭琦研究员的标准是“三好”——外观好,营养好,环境好。外观好,指短柄、厚盖、圆整,直径4到6公分大小最佳;营养好,指多糖含量高,这样调节免疫力的功能就强;环境好,洁净的空气、优质的水质和种植基质,以确保孕育出品质上乘的菌菇。
谭琦,这位原上海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与香菇结缘已经有三十年了。她1985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科研工作,1995年将研究方向转到香菇育种,第一时间就前往有“世界香菇发源地”之称的浙江庆元“朝圣”。
品质上乘的小花菇
“我中午12点从上海出发,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点多才到,整整走了24个小时。”翻越崇山峻岭抵达庆元,谭琦满眼郁郁葱葱。这意味着“三好”中的“环境好”是达标的,香菇的品质才能得到保障。谭琦遂按原计划去百山祖脚下的西洋殿拜会吴三公。
八百年前,龙岩村山民吴三偶然发现一棵被雷电劈倒的阔叶树,在梅雨季节后竟然长出了褐色的菌伞。他受到启发,尝试用斧头在树干上砍刻花纹,以助菌丝孢子扎根木质纤维。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对香菇的认知,开创了人工种植香菇的“砍花法”。
经吴三传授,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掌握了制香技艺,成为靠种植香菇为生的菇民。他们感念吴三,尊他为“吴三公”,在百山祖脚建起西洋殿,世代祭拜。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菇神庙,如今香火依旧鼎盛。
上:庆元县西洋殿(菇神庙)
下:西洋殿里“菇民之师”的牌匾
经过数百年几代菇民改良、演进,砍花法早已发展成一套成熟的工艺体系。
香菇的生长须历经五年时光。冬至伐木,蓄积养分;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催生菇蕾;霜降之后,寒冷空气唤醒菌丝。再经“作樯、砍花、遮衣、倡花、开花、惊蕈、当旺、采焙”八道工序,方能迎来一朵菇的诞生。这套在世界农业史上绝无仅有的栽培技艺,确保庆元香菇完全够得上“营养好”的标准。“其中一个指标是多糖含量。”谭琦说,“比如我们选择的香菇品种就比其他品种多糖含量要高。”
流传至今的“砍花法”
有环境好、营养好托底,“外观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其实只要你到庆元转一转,感受一下山风裹挟着松针与腐殖土的气息,就不难明白菇民何以能种出一颗完美的香菇。
八百年时光流转,庆元人用年轮般的耐心等待菌丝生长,用节气般的精确调控温湿度,让每一朵香菇都成为时间与自然的结晶。这种与山林共生的智慧,其实早已超越了农业技术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在顺应自然中寻找发展的平衡,在传承传统中孕育创新的可能。
02 科技、企业、政策
一个不能少
时至今日,香菇的种植方法已不止于传统的砍花法。在科技加持下,现在的庆元,砍花法、椴木法、堆料法三种种植技术共存。“从古法砍花到现代工艺,完整呈现了八百多年来人工种植香菇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演化链,堪称人工种植香菇技术的活态博物馆。”谭琦介绍。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扮演了“当代吴三公”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先生,率先引进日本纯菌种制作技术,并在庆元推广椴木栽培,这一举措使香菇产量大幅提升。70年代,也是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何园素老师,在科技上取得进一步突破,首先实现了用木屑替代椴木进行香菇的栽培,实现香菇种植从深山到平原的跃迁。
木屑种植的代料法,让香菇种植走出深山
这一突破的意义,用谭琦研究员的话说就是:“让香菇能够从神坛上下嫁到了我们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到谭琦这一代,选育了一系列香菇新品种,为我国的香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谭琦并不愿意过分强调自身的重要性。“我是一个科学家,科技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局限。科技工作者只会做一些技术的研发和一些品种的选育,但是要在产业上推广应用,我们不是主角,还是要靠企业去做转化,例如把香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发出健康产品推向市场。”
正如谭琦所说,香菇更大潜力的发挥需要市场需求的倒逼。而已经有一些品牌走在了前面,找到了用户需求与核心技术的连接点,养固健就是其中之一。
高品质香菇,从采摘到收获需层层筛选
长久以来,养固健在全国各地探寻道地中草药,积累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庆元香菇是其某款拳头产品的核心原料之一。为此,养固健打造庆元香菇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种植户”的合作模式,严格按照养固健中草药种植管理模式的要求,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这确保了原料天然、安全、可溯源,从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与品质稳定。
与此同时,养固健通过现代中草药科技,对香菇多糖进行提取和浓缩,并与其他中草药多糖遵循“君臣佐使”的原理进行科学复配,形成功效更加卓著的产品。这一过程不仅保留了香菇的有效成分,还通过先进工艺提升了活性成分的吸收率,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但要确保每一批香菇的品质稳定,关键还在于源头的种植和管理。
“从菌种的选育一直到采收,我都是亲力亲为,公司对于香菇品质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个子不高,满手茧子的胡南京笑着说。他是养固健的合作伙伴江源公司香菇种植基地的种植户,身后的大棚里,是一排一排的木架子,上面放着一段段的袋装基质,香菇就在这里孕育。
养固健对于香菇的判断标准是极为严苛的
按照养固健针对香菇采摘和加工制定的严苛标准:菌盖厚度≥0.5cm,菌盖直径2cm-5cm,采收第二、第三茬的香菇时间一般在1月到3月初,因为这一时期气温较低,香菇生长缓慢、质地结实,营养成分高,多糖含量要比第一、第四茬的香菇高出30%以上。采摘后的香菇需经工人修剪、晾晒、烘干处理,再送往加工厂精细加工。
辛苦固然辛苦,变化也是显著的。“过去要守在山林里,产量低,条件差。现在技术好了,养固健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品种、专业的技术指导,香菇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升。”胡南京指着大棚里的菌架说:“每一段能长三斤香菇,晒干大概能得到三两。”
如果说科技进步让香菇种植摆脱了地域局限,那么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是科研、企业与政策的合力。正是有政府支持与企业的助力,加之科技赋能,传统的香菇种植户具备了从独立经营者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一环的条件,种植方式也从分散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如今,庆元的香菇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当地菇农的收入跟着水涨船高。
03 自然之道,无非平衡
日常生活中,香菇是备受青睐的食材,其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享有菇中皇后的美誉,而且在民间的宴席上,它也是不可或缺的素中之荤。
春日正是品笋的日子,马兰头的嫩芽探出泥土。庆元的社粿上桌,瞬间分食一空。此时的菌菇也最为新鲜。在庆元,随意便可搭配一桌菌菇宴。如不怕麻烦,把各种菌菇切小块炒熟,混进土猪肉,包在艾团、粿皮、面皮里,或佐以高汤,或佐以肉丁臊卤食用。又或者干脆将新鲜的香菇去柄,整个红烧,鲜香四溢,肉厚紧实,滋味浓郁。
一朵厚实肥美的香菇,无疑是春日里庆元餐桌上的主角
但香菇不仅仅是美食佳肴,在药用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比如《本草求真》称香菇“味甘、性平,能益胃助食”,《本草纲目》也提到“主益气不饥”“健脾开胃”。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保健食品企业把目光投向庆元香菇。
不过,养固健显然有更高远的追求。它之所以在庆元建设种植基地,除了看中本地香菇,更是从自身“新平衡主义”出发的必然选择。
所谓“新平衡主义”,是养固健的健康倡议,也是基于对社会心态的把握所做的观察。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逐步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饮食与运动需求,过渡到更注重身心整体平衡。与此同时,人们对个性化、可持续的健康解决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一趋势,新平衡主义提出了身体平衡与生活平衡的全面健康理念。它不再停留在单一维度的平衡上,而是通过融入更加细致与全面的养生观,帮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路径。
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庆元菇民戏
新平衡主义并非追求极端的健康方式,而是提倡一种整体的生活哲学,强调身心的和谐与生态的共生。这种哲学源自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依赖于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创新,打破传统健康观念的桎梏,推动生活方式的优化与健康管理的全面提升。
在这一理念下,养固健不仅关注单一的健康产品,它更注重通过科学的配方与精密的技术,将自然资源的力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既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健康产品。具体而言,通过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三调养”实现身体平衡。同时,养固健倡导公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情志有衡的“四合理”理念,倡导用户调优生活,实现生活的平衡。简言之,与其追求单一的“强补”,不如在饮食、作息、运动的调节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而庆元菇民八百年多来的生活实践,恰恰应和着新平衡主义的主张。
每一朵香菇从诞生到采摘,都遵循着内在的节奏
在庆元的香菇种植中,天、地、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互动。无论是砍花法,椴木法,还是今天的现代化袋料技术,都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理念。每一朵香菇从诞生到采摘,都仿佛遵循着一个内在的节奏,犹如四季更替,循序渐进。这种平衡,不仅是生长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也正因此,庆元香菇被称为“道地草本”。中国有不少地方,常称“地道”为“道地”。在字面意思上,都指事物的质量真实、达到标准。在汉语的词汇发展史上,“道”与“地”经历了几次复合,但后者似乎在标准基础上,多了一些对“道”字修行境界与方法的向往。庆元的香菇,大概也是这层含义。
被称为“道地草本”的庆元香菇
庆元的菇民,随季节迁徙,如同候鸟。每年深秋,他们肩挑行囊,离家奔赴各地种菇,足迹遍及云贵陕等13个省份。当地民谚道:“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发芽,丈夫回家。”这句朴实的谚语,诉说着菇民们冬去春归的生活节奏。这种“候鸟式”农业延续千年,香菇的诞生,是时间与山林共同的珍贵馈赠,更是人与自然的默契。
从传统到现代,平衡之道在延续。现代生活方式与古人不同,但生命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依靠传统智慧调养身心。因此,时至今日,庆元人已然秉持“不时不食,顺时而食“的原则,这既庆元先民的智慧,也是庆元人保持文化定力的砝码。庆元人靠山吃山,但不再单纯依赖森林,而是用科技创新,拓展新的发展模式。种菇靠的不只是经验,在与山林的取舍之间,人与自然的平衡、自然和科技的共生微妙且珍贵,庆元人深谙其道。
西洋殿里的“风调雨顺”,本质上也是古人遵从人与自然平衡希冀的体现
今天,生活节奏加快,饮食和健康理念也在变化。养固健则基于道地草本,运用现代科技,为当代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体验到平衡之道的力量,享受从内而外的活力与自在。这无疑是对新平衡主义的有效实践。
人要回归自然,顺应规律。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更多”,而在于了解自己的身体,理解自身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有时候,“等待”本身,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一朵菇的故事,没有终点。
0
换一换
0
无限极服务
微博
无限极(中国)
无限极视频号
纷享荟商城